糖尿病的中醫治療
【950818自由時報健康版】
根據衛生署的統計,在民國91年之後,糖尿病已躍升至國人十大死因的第四位。您還停留在『只是』慢性病之一的印象中嗎?相較於前三名的惡性腫瘤、腦血管疾病、心臟疾病,糖尿病總是給人一種可以較不受重視的假象,而它也因此悄悄影響著我們的健康。
根據衛生署的追蹤,在診所就診的糖尿病患者有三分之一是老人家,即使以最寬鬆的標準檢視,仍有一半以上的患者控制不良。糖尿病控制指標是糖化血色素 (HbA1c),代表患者最近三個月的血糖波動幅度,美國訂為百分之七以下為良好,歐洲則訂為百分之六點五,但在台灣,即使是放寬標準,訂為百分之八以下,仍有超過一半的糖尿病患者不及格,表示血糖控制情形極須改進。此外,歐美將糖尿病合併高血壓的病患,嚴格要求病患應將血壓控制在130/85mmHg以下,因為糖尿病患者合併血壓控制不良,進一步併發糖尿病腎病變的風險,是血壓正常糖尿病患者的二到三倍。
糖尿病,中醫古稱為『消渴病』,是以胰島素分泌不足或對胰島素接受力減弱所引起的高血糖狀態,進一步表現為內分泌代謝紊亂性的病症。發病年齡不限,但近年來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,所以如何幫助患者維持穩定血糖,進而恢復其自體調節能力更顯重要。
傳統中醫將糖尿病依『消渴病』的分類,分為『上消、中消、下消』三大類。
血糖高,血管內滲透壓增加,促使細胞內水分順著濃度梯度擴散進入血管裏,造成細胞內脫水,造成口渴感。中醫常用處方如:清心蓮子飲、丹溪消渴方、白虎加人參湯、沙參麥冬湯…等,滋陰潤肺祛火,可以調節血糖穩定度,解除細胞內脫水現象,進一步改善血糖被利用率而改善糖尿病。
血糖高,但細胞卻無法透過胰島素的幫助取得葡萄糖,細胞處在相對飢餓狀態,能量持續耗損,食量增加卻無濟於事。中醫常用處方如:玉女煎、甘露飲、中消黃耆湯、理中湯、香砂六君子湯、參苓白朮散…等,益氣養陰化濕潤燥,可以幫助葡萄糖進入細胞內,降低能量損耗,進而解除胰島素的分泌壓力,穩定糖尿病。
血糖濃度超過180mg/100ml時,腎臟中負責將葡萄糖從尿液再吸收回血液中的攜帶者已飽和,所以開始出現尿糖,滲透壓增加,所以水分隨著葡萄糖從尿液中排泄,造成多尿。中醫常用處方如:六味地黃丸、玉女煎、二至丸、金匱腎氣丸、真武湯、杞菊地黃丸…等,滋脾腎化濕濁,可以幫助腎臟的再吸收功能,降低尿糖穩定血糖,進而降低糖化血色素,緩和腎臟負擔。
蔡易昌院長見解
蔡醫師表示,臨床上利用中醫理論辨證論治加上現代醫學辨病論治,可以提高糖尿病治療效果。門診中遇到的初診糖尿病患者大部分都控制不好,常可見到飯前血糖300多,甚至到500多還不以為意,或者合併視網膜病變、腎病變、周邊神經病變者亦不在少數。加入中醫治療後皆可控制良好,飯前血糖90~100,糖化血色素穩定在5左右,西藥降血糖藥也逐步減量,甚至連原來只能注射胰島素控制的患者,也可以逐步減低注射劑量。有不少患者經過逐步改善過程後,已經完全不需依賴口服或注射降血糖藥控制了,甚至連中藥也逐漸減量,改用飲食治療,使生活品質提高不少。
只要患者能正視糖尿病,配合醫師處方與指示,就可以讓糖尿病患者過得更輕鬆更自在,也使得糖尿病不再是人見人怕的不治之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