只是感冒而已,結果變成心肌炎心臟衰竭
黃先生被攙扶著走進來看診,喘了一會兒之後,他虛弱地說「蔡醫師!我幾個月前感冒發燒,有去
耳鼻喉科拿感冒藥吃,感冒好了之後,感覺身體很虛弱、呼吸費力、容易喘,我以為是感冒後遺症需
要多休息。」
他停了一下,等呼吸順了之後繼續說「沒想到一個月後,喘還有呼吸困難卻越來越嚴重,手腳也有
點腫,所以,我就趕快到醫學中心檢查,沒想到竟然是心臟衰竭,心臟科醫師說是心肌炎的後遺症,
有可能就是之前的感冒所引起的心肌炎,心臟發炎導致心臟衰竭了。我持續在心臟科拿藥治療,不過,
我還是覺得容易累、喘,所以,朋友介紹我來蔡醫師調理身體,看能不能對心臟衰竭有改善!」
心肌炎是心臟的肌肉層發炎合併心肌細胞受損,造成心臟收縮能力銳減,當面對病毒入侵時,免疫
系統產生一連串的發炎反應,有時導致心肌產生嚴重發炎,進而影響心臟收縮力與電氣傳遞,導致急
性心臟衰竭。嚴重的心肌炎會引發心率不整、心臟衰竭,甚至休克、死亡;心肌炎發生的原因很多,
有可能是病毒、細菌感染或免疫疾病引起,也可能是壓力造成,以病毒感染直接或間接影響心肌造成
占多數。
根據統計,台灣每年大約有22000人因嚴重心臟衰竭住院,如果沒有好好治療,三個月內再住院率可
高達45~50%,一年的死亡率大約是33%,五年的死亡率則是接近5成,比癌症還要高。心臟衰竭是一種
持續性、進行性的疾病,是指心臟因為結構上、或功能上的異常,造成心臟輸出血量不足,無法供應
身體細胞需求時所產生的症候群。症狀可以是由心輸出量不足所引發的疲倦、虛弱、心悸、手腳冰冷、
尿量減少、頭暈昏厥…等,或由鬱血所造成的運動耐受力下降、呼吸困難、端坐呼吸、陣發性夜間
呼吸困難、異常咳喘、下肢水腫、夜間頻尿、腹水、黃疸、右上腹疼痛(肝鬱血腫大)…等症狀,其中最
主要的症狀就是「累、腫、喘」。
病毒性心肌炎,中醫認為發生的主因在於素體虛弱,久病或是先天稟賦不足所致之氣血虧虛、臟腑
功能失調,復因外邪入侵,熱毒侵心,致使瘀血痰濁阻滯,心脈失於濡養。其虛為發病的根本,外邪(
病毒)是發病的重要條件,正虛感邪是發病的特點。病毒性心肌炎的病位主在心,涉及肺脾腎多個臟器,
辨證的關鍵在於辨明本虛標實,本虛以氣血陰陽虧虛為主,標實多由熱毒、瘀血、痰飲為患,不可
輕忽。
黃先生來看診時已經離病毒性心肌炎發病幾個月時間,尚還出現表邪未解的情形,也就是當時感冒
的餘邪未清,所以,先以微量的銀翹散加玉屏風散調理,一週之後正式進入心臟衰竭的調理。
心臟衰竭,則是屬於中醫「喘促」、「心水」、「心痺」、「心脹」、「心衰」等範疇。在中醫古
籍《黃帝內經‧素問‧痺論》中提到「脈痺不已,復感於邪、內舍於心……心痺者,脈不通,煩則心
下鼓,暴上氣而喘,嗌乾善噫。」這是最早的描述,指出由脈痺發展而成心痺病,常有心煩心悸、脈
澀等症,並且病情可能猝然加重,出現「暴上氣而喘」。到了東漢末年的醫聖張仲景,在《金匱要略
‧水氣病脈證並治》提到「心水者,其身重而少氣,不得臥,煩而躁,其人陰腫」又說「心下堅,大
如盤,邊如旋杯,水飲所作。」說明其病為「水」,其位在「心」,為水濫肌膚,表現以水腫身重為
甚。
黃先生呈現心陽不足、水飲停滯的臨床表現,正如明代著名醫家李梴編撰的《醫學入門》所說「血
隨氣行,氣行則行,氣止則止,氣溫則滑,氣寒則凝。」心之陽氣虧虛,鼓動無力,血行滯緩,血脈
瘀阻,從而出現心衰,故心陽虧虛為心衰之內因,亦是造成水飲停積的根本。使用炙麻黃、熟附子、
細辛、黃耆、桂枝、仙靈脾、法半夏、川芎、當歸、枳殼、青皮、甘草、桔梗、黨蔘來調理,溫陽益
氣、活血化痰,不必利尿、但是水腫即消。大約3週之後,黃先生陽氣恢復則疲倦、咳、喘、水腫都有
明顯改善,接下來逐漸減掉溫陽藥物,以行氣益氣為主軸來調理。1個月後,黃先生回診時臉上充滿著
笑容,他說「蔡醫師!我現在感覺身體狀況恢復良好,心臟科醫師也說我的心衰竭有明顯改善,目前
幾乎和一般人差不多了,沒想到中醫調理心臟衰竭的療效很好呢!」
如果您有相關問題,建議您要尋求專業醫師治療!杏儒中醫關心您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