︱2023.10.19
︱點閱數:1881

中醫調免疫治療難纏僵直性脊椎炎

中醫調免疫治療難纏僵直性脊椎炎

多年來王先生一直受到下背痛困擾,剛開始總是以為工作姿勢不好引起的,後來轉看免疫科才知道
是僵直性脊椎炎。消炎藥、免疫調節劑、類固醇的控制下,早上起床的僵硬疼痛還是持續困擾著他,
免疫科醫師幫他申請了生物製劑。


雖然生物製劑對於症狀的改善很不錯,但是後來出現了一些的副作用,頭痛、皮膚紅疹、還有反覆
的上呼吸道感染,住院檢查後發現是感冒合併肺結核的感染,經過一連串的治療後才緩和下來。於是
他決定要好好調理身體,王先生說「蔡醫師!我這一連串的過程真是多災多難,希望您可以幫幫我,
把免疫系統調理穩定一點!」

僵直性脊椎炎(ankylosing spondylitis,簡稱AS)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,也是血清陰性脊椎關節病變中
最典型的代表,因為身體的免疫系統混亂,失去控制胡亂攻擊,導致脊椎、關節等處出現發炎現象,
好發於20〜40歲男性,是女性病患的1.5倍,台灣每1萬人中就有33.7人罹患,盛行率居亞洲之首。患者
因長期慢性發炎導致脊椎韌帶、關節鈣化,脊椎沾黏變形,嚴重時可能因此駝背、抬不起頭,甚至是
無法行走。


除了最常見的腰痛背痛之外,大約會有30%的患者會出現週邊關節滑囊液、關節腫痛積水、體重減輕
、貧血、倦怠等症狀;大約有15%~20%患者會合併出現A型免疫球蛋白腎炎,甚至會出現腎功能異常
;大約有25%~30%患者會合併出現眼睛的虹彩炎與葡萄膜炎,會導致眼睛疼痛及視力模糊。若是控制
不良的患者,會因為胸廓活動受限,而出現肺活量減少、肺纖維化、呼吸衰竭及心臟主動脈瓣膜逆流
、胸悶心悸等情形。


中醫方面,僵直性脊椎炎是屬於中醫「骨痺」、「腎痺」、「督脈病」、「大僂病」的範疇,其中
最能夠傳神描述的病名尤以「龜背風」、「竹節風」最有特色,而「大僂」則是近代定於一尊的病名。
在中醫古籍《黃帝內經》中有五臟對應五痹的觀念,《素問‧痹論》中提到「骨痹不已,復感於邪,
內捨於腎」,又說「腎痺者,善脹,尻(ㄎㄠ)以代踵,脊以代頭」清楚描述了僵直性脊椎炎的脊柱、
髖關節的畸形變化,「尻」就是骶尾部,「踵」就是腳跟,整句是形容只能坐不能站,甚至是不能行走,
關節緊繃已經影響到日常生活。而在《素問.長刺節論》提到:「病在骨,骨重不可舉,骨髓酸痛,
寒氣至,名曰骨痺」,則是中醫在本病的基礎,直接連結到腎虛陽氣衛外不固,風寒濕邪趁虛而入,
發為痹症,也就是骨痹。而「大僂」之名,首見於《素問‧生氣通天論》「陽氣者,精則養神,柔則養筋,
開闔不得,寒氣從之,乃生大僂。」,大僂即是指身體俯曲,不能直立,腰不能直,身不能仰
的一種病證,完全符合前述尻以代踵、脊以代頭的痹症表現,也顯示這個病與陽氣虛衰及寒氣侵犯,
造成了僵直的現象,也進一步提示出治療的法則。


中醫的治療,和西醫的思路完全不同,不以消炎、抑制免疫為手段,而是以恢復體內平衡為目標。
依照「大僂」的中醫病機理論,「腎虛陽氣衛外不固,風寒濕邪趁虛而入」,簡單講就是「先天基因的
隱患因後天突發因素引發,誘使基因活化促使疾病產生」,所以,治療上從兩方面著手,一方面清除
後天的誘導因素,也就是「衛外不固」和「風寒濕邪」,另一方面就是穩定先天的基因因素,也就是
「元氣」和「腎氣」的平衡。這樣的治療,就是以恢復平衡為目標,陰陽平衡、免疫系統平衡,就不
存在自體免疫疾病的免疫過強現象,當然就不必用免疫抑制和消炎為手段了。


如何恢復體內的平衡呢?就是用中醫的辨證論治來達成,下面是常見的體質分型:
1. 腎虛督寒型:腰骶部痛,痛連頸項,腰直僵硬如板狀,彎腰後仰均受限,喜暖怕涼,畏寒肢冷
,四肢乏力,面色無華,舌淡苔白,脈沉細弦。治療:補腎強督,祛寒化濕,壯骨活血。
2. 寒濕痹阻型:腰脊部疼痛,形寒肢冷,如坐涼水中,晨僵明顯,腰部活動受限,伴身重乏力,
畏風多汗,大便偏稀,口不渴,舌淡紅苔白膩滑,脈沉細。治療:散寒除濕,溫經通絡。
3. 腎虛督空型:雙髖及整個脊柱僵痛,吸氣及咳嗽胸痛,俯仰轉頭受限,翻身困難,夜間及晨起

尤甚,活動後緩解,伴體倦乏力,舌暗紅苔薄白,脈弦細。治療:補腎強督,散寒除濕,通絡
止痛。
4. 痰瘀痹阻型:腰骶部痠痛,活動不利,夜間翻身困難,晨僵,形體駝背,腰脊僵直,彎腰受限
,行走困難,舌質暗紅,苔薄白,脈沉滑細。治療:補益肝腎,化痰散瘀。
5. 濕熱痹阻型:下背痛,全身無力,晨僵不明顯,夜間痛甚,翻身困難,影響工作,胸脅脹痛,
足跟痛,口乾,大便硬,舌質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治療:清熱利濕,活血通絡。
中醫治療首重陰陽平衡,症狀上分清寒證熱證、實證虛證、陰虛陽虛、風寒濕熱痰瘀,袪除外邪而
穩固元氣,症狀就會趨於平穩、免疫趨向平衡,不失控也不再隨便亂攻擊身體的組織,疾病就可以解
決。

 

如果您有相關問題,建議您要尋求專業醫師治療!杏儒中醫關心您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