︱2014.07.11
︱點閱數:670

中醫調理,胃癌治療成功加倍

中醫調理,胃癌治療成功加倍

【蔡易昌中西醫師 杏儒中醫診所院長】

 

長時間受到胃痛困擾的李先生,在一次應酬後感到頭暈、昏倒在計程車上,被送到醫院檢查後,發現是胃癌、合併胃出血導致的貧血昏倒。

 

  

 

在邁向高齡化社會的台灣,胃癌是常見的癌症之一,好發在60歲以上的人。而大多數早期胃癌患者幾乎沒有臨床症狀,即使有症狀,也與一般胃病難以區分,例如:上腹脹、隱隱悶痛、噁心、餓時痛、嘔酸水、食慾減退、容易頭暈、臉色蒼白…等,等到出現較明顯症狀時(例如體重驟降、解黑便、厭食、吞嚥困難、明顯貧血、精神萎靡等),往往已是中晚期了。

 

  

 

胃鏡配合切片檢查是胃癌最主要的診斷方式,但是大多數人對於『吞胃鏡』的恐懼感,總是能不要就不要,這也是胃癌較少在早期被發現的原因。

 


 

在治療上,以外科手術切除為主,像是針對患部及周邊的器官組織(淋巴結、食道、網膜…等)切除,另外也可搭配化療、放療來提高療效。但是由於胃癌患者大部分的年紀較大,體力及免疫力通常較差,所以不見得可以承受手術及化療、放療的煎熬,不少人治療到一半就受不了而放棄。

中醫認為胃癌是屬於『癥瘕』、『伏梁』、『心腹痞』的範疇,像是中醫的聖經《素問》在《腹中論》說:『病有少腹盛,上下左右皆有根……病名伏梁。……裹大膿血,居腸胃之外,不可治,治之每切按之致死。』而《難經.五十六難.論五臟積病》又說:『心之積,名曰伏梁,起臍上,大如臀,上至心下,久不愈,令人病煩心。』
臨床上,胃癌患者常出現正氣內虛、痰濕凝滯等體質表現,如果經過手術、化療、放療之後,更是會讓體質惡化成痰瘀互結、胃陰虧損、脾胃虛寒、氣血兩虛等現象。這些變化也和往後的治療效果、預後、存活率有關,因為中醫認為『有胃氣則生』,胃氣、元氣的有無,會決定患者的治療能不能成功、能不能存活,所以一味地砍伐毒殺對患者來說並不見得是好事。

中醫治療上,會依每個人的體質不同加以不同調理,在養胃氣、壯元氣的基礎上,分別加上健脾理氣、化痰燥濕、活血化瘀等不同調理。
若是在手術、化療、放療之後出現胃熱傷陰、脾胃虛寒、氣血兩虛者,則更需兼顧扶正與祛邪同時並進,一方面恢復元氣,另一方面抑制癌細胞的生長,只有胃氣充足、元氣強壯時,才能使氣血生化有源,也才有機會戰勝癌細胞。

 

 

杏儒中醫關心您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