乳癌復發又轉移,化療好痛苦啊!
陳小姐在5年前發現乳癌第二期,接受過手術、化療、抗荷爾蒙治療的療程,終於回歸正常生活。
去年底她因為感到腰痛去骨科看診,檢查後才發現是腫瘤的骨轉移,回到原來就醫的醫學中心做了一
系列的檢查,確定是乳癌復發加上脊椎、肋骨的骨轉移。
腫瘤科醫師安排陳小姐進行標靶藥物搭配抗荷爾蒙藥物,效果不太理想,只好改成傳統化療搭配抗
荷爾蒙藥物,加上針對骨轉移的放療。
陳小姐由家人陪同來看診,她說「蔡醫師!我腫瘤復發的治療比起第一次發現腫瘤時,不舒服的情
形多了好幾倍,噁心、吐、手腳麻痛、掉頭髮、嘴破、吃不下、貧血、白血球低下,我實在撐不下去
了,腫瘤科醫師只好暫停化療,並讓我找蔡醫師好好調理身體,希望能幫我趕快讓身體恢復起來,才
能繼續完成後續的治療!」
乳癌治療後,仍可能在幾個月或幾年後復發。根據統計,台灣的乳癌患者中,約有7成是荷爾蒙陽
性(ER+ / HER2-)乳癌,此類型乳癌癒後雖然好,但隨著期別越高復發風險也隨之上升,早期乳癌術
後,約3成病人在術後2年內復發,約8成以上則是在術後5年內。而乳癌的復發可分為局部復發、遠端
轉移,復發若是源於同一個腫瘤,或出現在同一個位置,則為局部復發。如果癌細胞擴散到身體其他
部位,如淋巴結、骨、肺、肝、腦,這就是遠端轉移,而乳癌的骨轉移大多以胸椎、腰椎、肋骨較為
常見,部分患者的骨轉移會出現在四肢。
中醫方面,乳癌在古代稱之為「乳岩」、「乳巖」,為女性常見惡性腫瘤之一。南宋的婦科名家
陳自明在其所著《婦人大全良方》中首次提出「乳岩」之名,而南宋醫家楊士瀛的《仁齋直指方論.
卷二十二》則提到「癌」的特性:「癌者,上高下深,岩穴之狀,顆顆累垂,裂如瞽眼,其中帶青,
由是簇頭,各露一舌,毒根深藏,穿孔通裡,男子多發於腹,女子多發於乳……」並首度稱為「乳癌」。
在中醫古籍《醫宗金鑑.婦科心法要訣.卷四十九.乳症門》,有提到乳岩證治:「乳岩之證,
初起結核如圍棋子大,不痛不癢。五、七年或十餘年,從內潰破,嵌空玲瓏,洞竅深陷,有如山岩,
故名乳岩。」
中醫認為乳癌是虛實夾雜之證,正虛是第一位,邪實的程度在不同階段有所差異。而乳癌的復發,
則是一連串的病因病機轉變而成,多因正虛而致病,手術創傷後氣血受損,又兼化療放療對臟腑的損
傷,表現為肝脾受損,心腎虧虛,或肺腎陰傷,故乳癌術後整體屬虛是其基本的方面。手術不僅將局
部之癌症病灶切除,且將其最易轉移的淋巴結一起清除,然而癌細胞或是中醫所稱的病邪早已侵襲或
滯留於體內,蟄伏於臟腑之內,是為邪滯之一,術後化放療藥毒續擾,為邪滯之二,病者體內代謝不
斷產生濕熱痰濁,膠結為毒,為邪滯之三,故而邪滯成為乳癌術後辨證之本,正虛、邪滯缺一不可,
臨床上常見的體質分型如下:肝鬱氣滯型,冲任失調型,氣血兩虛型,瘀毒內阻型。
陳小姐因長期使用抗荷爾蒙療法,用藥物阻斷雌激素的作用,所以,體質上出現了明顯的潮熱盜汗、
五心煩熱症狀,加上肝功能異常、噁心嘔吐、子宮內膜增厚,加上腰酸背痛、膝痠腿軟、形體消瘦、
口腔潰瘍、手腳麻痛、舌淡紅苔薄白、脈弦細,是屬於中醫冲任失調型,用左歸丸加減來調理,
針對潮熱盜汗加上龍骨、牡蠣、蓮心,針對肝功能異常加上五味子、虎杖、黃芩、垂盆草,針對子宮
內膜增厚加上夏枯草、海藻、生地。另外,針對骨轉移,加益腎壯骨、袪瘀解毒藥材,針對化療藥物
的骨隨抑制所產生的貧血、白血球低下,加健脾補腎和血肉有情之品來益氣養血,幫助造血機能的恢復。
經過針對性的中醫調理,化療副作用在2~3週左右有了大幅度的改善,後續對於骨髓抑制的造血障礙
也逐步恢復,手腳麻痛也改善了,食慾好了、精神也好了,陳小姐說「我覺得癌症治療最痛苦的是各
種藥物副作用,如果能夠好好配合中醫調理,抗癌真的可以輕鬆非常多。」
如果您有相關問題,建議您要尋求專業醫師治療!杏儒中醫關心您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