︱2024.02.29
︱點閱數:504

類風濕性關節炎,失控的疾病活動期

類風濕性關節炎,失控的疾病活動期

黃小姐在1年半年發現手指關節痛,大醫院檢查確定是類風濕性關節炎,免疫科持續控制中。
在一次嚴重感冒之後之後,原本穩定的關節炎突然像土石流一樣全面失控了,手指小關節、手腕、
膝關節都呈現嚴重的紅腫熱痛,免疫科加重了用藥,也住院打了類固醇脈衝,關節腫痛仍然持續。
黃小姐在朋友介紹下來看診,她露出紅腫的關節,無奈地說「蔡醫師!免疫科的治療好像還壓不住
病情了,申請生物製劑卻因為指數不到而沒有通過,我真的很痛苦。朋友說中醫也可以調整免疫,所
以我就趕快來找蔡醫師求救了!」


類風濕性關節炎,是一種自體免疫相關的疾病,簡單說就是體內免疫失調造成「自己人殺自己人」
的情形,女性患者約為男性的三倍!失控的免疫系統,最常侵犯的部位是四肢小關節,他們最喜歡攻
擊關節的滑膜,滑膜的功用在於產生關節的潤滑液,增加關節的活動度。被攻擊的滑膜會反覆發炎、
變得越來越厚,到後來會逐步破壞關節附近的軟骨與硬骨,使關節喪失原有的形狀及功能,除了關節
之外,還有可能侵犯其他的器官,如肝臟、脾臟、心臟、肺臟、血液系統、神經系統、淋巴系統等。
當疾病處在「活動期」時,免疫系統的攻擊非常活耀,受影響的關節會呈現腫、熱、痛,且有明顯晨
僵現象,其他像倦怠、食慾不振、虛弱、貧血等都是常見症狀;經過治療緩解之後,就會進入「緩解
期」,症狀都會減輕,有時會因為某些刺激如發燒、感染、情緒變化等而再次進入「活動期」,關節
就在如此交替侵犯之下逐漸變形、僵直而失去活動能力,甚至疾病持續維持在「活動期」失控而快速
惡化。


中醫方面,類風濕性關節炎屬於中醫「痹證」的範疇,而在所有痹證中,「尪痹」、「頑痹」更是
符合。在中醫古籍《素問.痹論》指出:「風、寒、濕三氣雜至,合而為痹也。」這就是一般對於「
痹症」的理論基礎,但是,對於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情活動期,最常見的反而是「熱痹」類型,這也
衍伸出「熱毒」理論。
在中醫古籍《素問‧痹論》提到「其熱者,陽氣多,陰氣少,病氣勝,陽遭陰,故為痹熱。」而隋
代太醫博士巢元方所著的《諸病源候論》也說「熱毒氣從臟腑出,功於手足,手足焮熱、赤、腫、疼
痛也。」說明素體陽盛陰虛,致病之邪每與體內陽盛之氣相結,邪鬱而化熱為形成熱痹的主要因素。
清代著名醫家尤在涇所著的《金匱翼‧熱痹》提到「熱痹者,閉熱于內也。」,以及「陽遭陰者,臟
腑經絡,先有蓄熱,而復遇風寒濕氣客之,熱為寒郁,氣不得通,久之寒亦化熱。」清楚說明原本的
風寒濕邪,久郁化熱亦可變成熱痹。濕熱毒邪壅塞氣機,血脈凝滯可為瘀;熱毒傷絡,血溢脈外可成
瘀;熱痹不已,熱毒必傷陰耗氣,氣虛者,不足以推血運行而成瘀。濕熱毒瘀互生戶化交熾一體,痹
阻經脈肢節,流注骨骱經隧,成為活動期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機關鍵。


根據上述的論治,一般常出現下面的體質分型:

1. 濕熱阻絡型:關節腫脹、疼痛、重著,觸之灼熱,或關節積液,屈伸不利,口苦口黏,口渴不
欲飲,小便黃,舌質紅、苔黃膩,脈滑數。治療:清熱解毒,利濕通絡,宣痹止痛。以四妙丸、
五味消毒飲加減來治療。
2. 陰虛內熱型:關節腫脹疼痛,觸之發熱,甚則屈伸不利,筋肉攣縮,伴低熱,盜汗,五心煩熱,
口乾喜飲,大便乾結,舌質紅或紅降,苔少或剝落,脈沉細或弦數。治療:養陰清熱,涼血
解毒。以清絡飲加減來治療。
3. 脾虛濕阻,餘毒未進型:關節疼痛,腫脹,灼熱,時輕時重,晨起骨節重著不適,陰雨天加劇,
伴周身乏力,怕風怕冷,易感冒,舌體胖,舌苔薄黃,脈沉細數。治療:健脾除濕,清解餘
毒。以參玲白朮散、四君子湯加減來治療。


黃小姐就是屬於「濕熱阻絡」的證型,依照清熱解毒,利濕通絡,宣痹止痛的治療方針,加上她因
大量使用類固醇及免疫抑制劑所帶來的副作用,加以滋陰清熱化痰來調理,另外也因為大量使用消炎

止痛藥而造成腸胃症狀,加上調理腸胃的健脾益胃調理,大約4週之後關節紅腫痛及腸胃不適皆有明顯
改善。黃小姐不解地說「我以前都認為中醫對於慢性病有效,我現在才知道原來中醫對於疾病活動期、
急症、重症也是有效的,就是需要找對醫師、用對藥啊!」


如果您有相關問題,建議您要尋求專業醫師治療!杏儒中醫關心您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