︱2023.04.06
︱點閱數:2995

中醫治大腸癌「飲食不節」為罹癌主因!揭密「4大體質」調理法

中醫治大腸癌「飲食不節」為罹癌主因!揭密「4大體質」調理法

邱先生由家人攙扶著、慢慢地走進診間。52歲的他被診斷出大腸癌第2期,在大醫院進行了2次化療後,卻因噁心、嘔吐、口腔潰瘍、頭暈、疲倦等種種副作用,讓他身體苦不堪言,不吃就沒體力、想吃又吃不下,才會找上中醫看診。

邱先生對醫師有氣無力地說,化療後身體真的很不舒服,但腫瘤科醫師卻判斷目前不適合再繼續化療,因此要先暫停,並建議他趕快去找中醫調理身體,待體力狀態較恢復後,才能評估下一階段的治療。

 

大腸癌的原因及預後

根據國健署統計,自民國95年之後大腸癌登上十大癌症第一名,年年蟬聯冠軍寶座,顯示大腸癌實是國人健康上的大敵。由於飲食西化,台灣的大腸癌已經明顯有年輕化趨勢,而其中90%的大腸癌,是經由大腸腺瘤性瘜肉轉變而來,加上大腸癌初期症狀非常不明顯,很難有警覺。

 

杏儒中醫診所院長中西醫師蔡易昌表示,然而大腸癌在所有癌症當中,屬於預後相對較好的癌症。只要能夠在早期發現,以術後5年存活率來看:

  • 零期大腸癌治癒率幾乎是完全會好

  • 第1期有90~95%

  • 第2期是80%

  • 第3期是65%

  • 第4期則降低至10~20%

 

因此他提醒,目前可透過定期糞便潛血檢查及大腸鏡篩檢,以作為早期發現、早期治療大腸癌的利器,這就顯得非常重要。

 

 

中醫觀點因「飲食冷熱不當」致腸癌

至於中醫方面,大腸癌屬於中醫的「臟毒」、「腸蕈」、「癥瘕」、「腸癖」、「積聚」等範疇。大腸癌和飲食西化有直接相關,最早在中醫古籍《黃帝內經》中已提出「飲食自倍,腸胃乃傷」。

 

到了金元時期著名醫家竇漢卿,除了是承先啟後的針灸大師之外,在他所著的《瘡瘍經驗》中

提到:「飲食不節,醉飽無時,恣食肥膩,胡椒辛辣,炙煿醇酒,禽獸異物,任情醉飽。」又說「不避嚴寒酷暑,或久坐濕地,恣意耽著,久不大便,遂至陰陽不和,關格壅塞,風熱下衝,乃生五痔。」

 

蔡易昌進一步說明,大腸是屬於中醫六腑之一,主司傳導之職,若因上述原因導致濕熱蘊毒搏結,便會發病成為腸蕈癥瘕。

 

在中醫古籍《內經.靈樞.五變》中提到:「人之善病腸中積聚者,何以候之?少俞答曰:皮膚薄而不澤,肉不堅而淖澤。如此則腸胃惡,惡則邪氣留止,積聚乃傷,腸胃之間寒溫不欠,邪氣稍至,蓄積留止,大聚乃成。」認為由於飲食的冷熱不當,邪氣稍有侵入,就會蓄積留止,形成嚴重的積聚大病。

 

中醫治療大腸癌 常見4類體質調理

所以,大腸癌在中醫治療上,必須依據臨床上的體質不同,加以不同調理。蔡易昌表示,下面是臨床常見的4類體質分型:

  1. 濕熱蘊結型:腹痛腹脹,疼痛拒按,下痢赤白,裏急後重,胸悶煩渴,噁心納呆,苔黃膩,舌紅絳、有瘀斑,脈弦數或弦滑。治療:清熱解毒,行氣化瘀。

  2. 寒濕凝滯型:面色蒼白,形體消瘦,倦臥懶言,四肢厥冷,腰膝痠軟,腹痛喜溫,久瀉久痢,肛門汙濁,頻出失禁,五更瀉泄,苔薄白,舌黯淡、有齒痕,脈細弱。治療:溫補脾腎,祛濕化濁。

  3. 肝腎陰虛型:五心煩熱,頭暈目眩,口苦咽乾,腰膝痠軟,便祕帶血,苔薄,舌紅或光紅無苔,脈細弦。治療:滋補肝腎,養陰清熱。

  4. 氣血兩虧型:心悸氣短,面色蒼白,形體消瘦,脫肛下墜,大便失禁,腹脹如鼓,四肢虛腫,苔薄或無,舌淡瘦小或乾裂,脈沉細無力或細弱而數。

 

中醫調理會依照體質不同而不同,另外更重要的是依照患者進行治療後的臨床變化,加以特別調理,像是:

  • 手術後:通常先以健脾理氣、芳香化濕、健脾和胃的藥材為主,再加上益氣養血藥材來提升體力。

  • 化療中:搭配滋陰清熱中藥來減少副作用,重點是要讓患者在化療整療程中都保持著吃得下、睡得著、排得出的狀態。

 

蔡易昌說明,邱先生因化療後呈現熱毒傷陰、氣血兩虛的狀態,須加重滋陰清熱解毒,又同時兼顧益氣養血扶正,先把體力、食慾調回來。再搭配抑制腫瘤專用藥,提高整體治療效果,兼能降低化療副作用。

 

經過調理一段時間之後,邱先生的身體狀態及食慾已有明顯改善。他回診高興地表示,在搭

配中醫調理之後,體力和精神狀態真的改善非常多,這樣也讓他對於接下來繼續抗癌治療,又更有信心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