︱2025.08.14
︱點閱數:1390

慢性胃炎腸化生,小心胃癌風險上升10倍

慢性胃炎腸化生,小心胃癌風險上升10倍

張先生從事教育工作多年,造就他嚴謹的生活態度,做甚麼都要追求完美。
5年前的體檢,張先生胃鏡發現有慢性胃炎、胃食道逆流、胃幽門桿菌,他持續在大醫院腸胃科拿藥
治療。後來,幽門桿菌治療好了,慢性胃炎和胃食道逆流則是時好時壞,卻新發現了有腸化生變化。
張先生持續在腸胃科拿藥控制,只要服用制酸劑時症狀就會改善,停藥就又恢復,而且持續的慢性
胃炎加上腸化生情形,怕是將來容易有胃癌的風險。他特地在回診腸胃科時提出疑問,腸胃科醫師說
「雖然知道長期發炎不好,也知道腸化生不好,不過目前似乎也只能這樣處理了,控制發炎、減少胃
黏膜的刺激,持續追蹤。」張先生對於這種情形感到很無奈,決定找中醫好好調理身體,看能不能有
所改善。


一般來說,要形成胃癌是有先後順序的,慢性萎縮性胃炎、腸化生、分化不良、胃癌,也被稱為胃
癌四部曲。長期的慢性胃炎,胃黏膜被各種發炎細胞包圍,胃黏膜慢慢被破壞,胃的分泌腺萎縮、胃
黏膜變薄,會造成胃部的主要細胞壞死、數量減少,這就會變成慢性萎縮性胃炎。研究顯示,大約有
20%的慢性胃炎會演變成慢性萎縮性胃炎,胃黏膜細胞密度與其功能都下降,導致萎縮部位反覆發炎,
其中約3%的萎縮性胃炎會演變成胃癌,而腸化生、分化不良就是其中的過度階段。
如果胃持續發炎,在某些嚴重的區塊,逐漸會變成分泌黏液的腸黏膜杯狀細胞,也就是腸道的黏膜
細胞卻出現在胃壁裡面,稱為「腸化生」。胃發生腸化生時,也就是原本可以保護胃壁的胃黏膜細胞,
失去了分泌保護粘膜的功能,腸化生是一種警訊,一旦胃壁出現腸化生現象,區域愈來愈多,未來
形成胃癌的機率會大幅增加,統計顯示,腸化生的罹癌風險是一般人的將近10倍。張先生就是因為這個
10倍罹癌風險,想要為自己的健康做些努力,才來找中醫調理身體的。
腸化生的病人,通常的症狀都是和慢性胃炎差不多,偶而悶悶、脹脹、雜雜、堵堵、悠悠、鬱鬱,
或是疼痛、噯氣、反酸、噁心、食慾不振等消化不良症狀,或是沒有明顯不舒服也有可能。腸胃科通
常會開制酸劑、促進蠕動排空、消脹氣之類症狀處理的藥物,另外如果有胃幽門桿菌,就會使用殺幽
門桿菌的抗生素,這也就是張先生感到有吃有效、沒吃就又發作的主因。


中醫方面,腸化生是屬於中醫「胃脘痛」、「胃痞」的範疇,在古書上分布很廣。最早在中醫古籍
黃帝內經《素問‧舉痛論》提到「寒氣客於胃腸之間、膜原之下,血不得散,小絡急引,故痛。」又
說「寒氣客於腸胃,厥逆上出,故痛而嘔也。」這是寒邪引起胃炎的發病機理。萎縮性胃炎則是在慢
性胃炎的基礎上,更加深入,而腸化生就是在萎縮性胃炎的基礎上,加上明顯的「虛」、「毒」、「
瘀」。
針對張先生的主要需求,就是加強「腸化生」的修復,促使病程往好的方向走,而不是單向走向胃
癌,目前臨床上會依照下面分類來做目標性的調理:
1. 中虛氣滯型:胃脘部隱痛,脹痛,空腹尤甚,得食則緩,痛時喜按,飲食減少,神疲乏力,大
便溏,脈細。治療:健脾益氣,佐以理氣。常用藥:黨蔘、炒白朮、黃耆、炒山藥、茯苓、炙
甘草、陳皮、木香等。
2. 肝胃不和型:胃脘部隱痛,脹痛,痛及脅下,噯氣較多,得噯則舒,噯氣不遂則胃脘脹痛尤甚
,胸悶不暢,舌苔薄白,脈弦。治療:疏肝和胃。常用藥:柴胡、桔梗、炒白芍、炒枳殼、佛
手片、郁金、炙雞內金等。胃氣上逆、泛惡呃逆者加半夏、丁香、柿蒂、刀荳蔻。
3. 胃陰不足型:胃脘部隱痛,灼痛,病史久而經常發作,食少,消瘦,舌質乾紅,或多裂紋,或
光紅無苔,脈細數或細弦。治療:滋養胃陰。常用藥:麥冬、北沙蔘、石斛、白芍、炒生地、
烏梅、炒山藥、川楝子、甘草。
張先生就是屬於病久胃陰不足的類型,使用麥冬、沙蔘、高良薑、香附、百合、石斛、山藥、甘草

生地榆、生地等藥來調理,在滋陰時兼顧理氣,大約調理1個多月之後症狀減緩,開始專注養胃來修
復黏膜。中藥調理不像西藥制酸劑來針對胃酸症狀,而是側重於胃功能的修復,讓胃酸分泌功能正常,
使胃蠕動排空改善,改善及恢復胃黏膜的保護機制,促進黏膜細胞的修復,腸化生的型態就會逐漸轉
變成原來該有的胃黏膜狀態。大約經過半年的中醫調理,張先生的症狀基本上都已消失,經過腸胃科
的胃鏡追蹤,發現原來的慢性胃炎已大致上恢復的差不多了,腸化生的變化已經消失,只是偶而有些
悶悶的症狀而已,張先生回診時很高興「原來中醫還可以調理腸化生喔,效果還不錯耶!」

 

如果您有相關問題,建議您要尋求專業醫師治療!杏儒中醫關心您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