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小腸胃炎,竟演變成心臟衰竭
李先生由家人陪同來看診,因為走路有點喘,休息了一下、順了順呼吸之後他說「蔡醫師!我的身
體本來算還好,去年底出現腸胃炎,噁心、吐、腹瀉、發燒,之後就一直覺得很累。後來出現腳水腫、
呼吸困難、胸悶,到醫院檢查才知道是心臟衰竭。」
李先生拿出住院病歷,繼續說「心臟科醫師說可能一開始的那些腸胃症狀是感染發炎,演變成心臟
發炎,心肌受損之後心臟輸出受到影響,逐漸出現水腫及心臟衰竭的症狀,雖然急性期已經過了,但
是變成慢性心臟衰竭,以後生活各方面都要很小心,任何的感冒、腸胃炎都要注意!」
噁心、吐、腹瀉、發燒,都是屬於非特異性的症狀,有可能只是單純腸胃的問題,當然也有可能像
李先生一樣,造成誤會了。心肌發炎有可能在感冒、腸胃炎、流感期間因病毒入侵而產生,病程快速
猛烈,症狀卻與腸胃炎或是感冒類似,容易讓人掉以輕心,病毒侵犯心肌細胞,使心肌細胞受傷、損壞,
導致心臟收縮能力減弱,甚至影響心臟的動進而使心輸出量減少,嚴重可能導致心臟衰竭而死亡。
根據統計,台灣每年大約有22000人因嚴重心臟衰竭住院,如果沒有好好治療,三個月內再住院率可
高達45~50%,一年的死亡率大約是33%,五年的死亡率則是接近5成,比癌症還要高。心臟衰竭是一種
持續性、進行性的疾病,是指心臟因為結構上、或功能上的異常,造成心臟輸出血量不足,無法供應
身體細胞需求時所產生的症候群。症狀可以是由心輸出量不足所引發的疲倦、虛弱、心悸、手腳冰冷、
尿量減少、頭暈昏厥…等,或由鬱血所造成的運動耐受力下降、呼吸困難、端坐呼吸、陣發性夜間
呼吸困難、異常咳喘、下肢水腫、夜間頻尿、腹水、黃疸、右上腹疼痛(肝鬱血腫大)…等症狀,其中最
主要的症狀就是「累、腫、喘」。
心臟衰竭,則是屬於中醫「喘促」、「心水」、「心痺」、「心脹」、「心衰」等範疇。在中醫古
籍《黃帝內經‧素問‧痺論》中提到「脈痺不已,復感於邪、內舍於心……心痺者,脈不通,煩則心
下鼓,暴上氣而喘,嗌乾善噫。」這是最早的描述,指出由脈痺發展而成心痺病,常有心煩心悸、脈
澀等症,並且病情可能猝然加重,出現「暴上氣而喘」。到了東漢末年的醫聖張仲景,在《金匱要略
‧水氣病脈證並治》提到「心水者,其身重而少氣,不得臥,煩而躁,其人陰腫」又說「心下堅,大
如盤,邊如旋杯,水飲所作。」說明其病為「水」,其位在「心」,為水濫肌膚,表現以水腫身重為甚。
心臟衰竭的中醫病機是本虛標實,心陽虧虛為本,瘀血水停為標。心主血脈,血脈運行全賴心中陽
氣的推動,正如明代著名醫家李梃所著的《醫學入門》提到「血隨氣行,氣行則行,氣止則止,氣溫
則滑,氣寒則澀。」心陽虧虛,鼓動無力,血行滯緩,從而出現心衰。而中醫古籍《黃帝內經‧素問
‧生氣通天論》提到「陽氣者,若天與日,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,故天運當以日光明。」心屬火,為
陽中之陽,人體生命活動有賴於心陽的溫煦,心衰就是因為心陽氣虛,功能不全,血脈運行不暢,以
致臟腑經脈失養,功能失調。
李先生臨床呈現胸悶、氣短、呼吸費力、疲倦、頭暈、心律不整、心悸、腹脹、食慾差、腳腫、大
便軟散,是屬於心脾氣虛、脾失健運類型,處方使用生黃耆、黨蔘、炒白朮、白豆蔻、陳皮、桔梗、
桂枝、丹蔘、川芎、蒼朮等藥材,心脾氣虛同時處理,待其脾胃運化功能恢復,不利尿而水濕自去。
而不是看到心臟疾病兼水腫就是生脈散、炙甘草湯、五苓散,中醫調理需要辨證論治,補氣使功能改
善,無形之氣充足,理氣加行氣使氣行順暢,各項原本該有的生理機能就會逐漸改善。
大約經過幾個月的中醫調理,李先生水腫消退、精神改善、胸悶氣短、呼吸不順、頭暈、心悸等等
各方面都有很大的進步,他說「蔡醫師!我去心臟科回診時有做心臟檢查,心臟衰竭的情形有進步非
常多喔,我來找蔡醫師調理身體真的是對的決定!」
如果您有相關問題,建議您要尋求專業醫師治療!杏儒中醫關心您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