讓人暈頭轉向的眩暈症
吳太太臉色蒼白慢慢地進來診間,她說「蔡醫師,我長期以來只要太累就容易發生眩暈症,是會
天旋地轉、暈頭轉向、會吐的那種暈,嚴重時都需要打止暈針、止吐針要不然就夏不了床的那種。看
過很多耳鼻喉科、神經內科,連腸胃科、身心科都看了,有的說是內耳不平衡、耳石脫落、有的說是
梅尼爾氏症、當然也有說是焦慮引起的自律神經失調……」
吳太太拿出各大醫院開的藥物,她露出無奈的表情說「我差不多可以看的科別都看了,藥物大致上
大同小異,眩暈的發作狀況是有好轉一些,但是,該發作時還是會發作。所以我就想找中醫調身體試
試看,說不定會有不一樣的情形,在朋友的介紹下就來找蔡醫師調身體。」
暈眩(Vertigo)是指突然出現天旋地轉、身體無法平衡的感覺,常常會伴隨噁心、嘔吐及冒冷汗等症狀,
嚴重時可能無法站穩、走路失衡,甚至出現眼震。根據統計,大約有20%-30%的民眾一生中曾有眩暈
的經驗,眩暈症發作時,會有非常不舒服的感受,由於視覺、本體感覺、平衡覺三者間無法協調,導
致患者空間辨別和身體姿勢的平衡無法維持,造成身體感覺及運動功能出現紊亂。眩暈症的發病率會
隨著年紀上升而增加,40歲以上的盛行率為40%,而且一旦發作之後,一年內的復發率將近四成。
眩暈症的原因有很多,其中,最常見的是良性姿勢性眩暈、梅尼爾氏症、前庭神經炎。
良性陣發性姿勢性暈眩,另一個大家常聽到的名稱是「耳石症」,和內耳「耳石器」的脫落有關,
通常是快速改變姿勢時發作,比如上床平躺、翻身、起床、彎腰、抬頭。
梅尼爾氏症,目前認為是內淋巴系統的水腫導致的眩暈。主要症狀除暈眩外,還有聽力異常、耳鳴、
耳朵有腫脹感,也常合併有噁心、嘔吐、失去平衡感。
前庭神經炎,內耳的前庭神經發炎,推測與病毒感染有關。多合併有噁心、嘔吐、盜汗,且會有眼
振、平衡困難等症狀,但不會伴隨耳鳴。
中醫方面,對於眩暈的描述十分豐富,像是「頭眩」、「掉眩」、「徇蒙招尤」、「眩冒」、「目
眩」、「眴仆」、「癲眩」、「風眩」等,一直到了清朝之後,才慢慢演變成大家熟悉的「眩暈」、
「頭暈」。中醫認為本病與肝、脾、腎三臟的陰陽失衡有關係,在中醫古籍《素問.五臟生成》
提到「徇蒙招尤,目眩、耳聾,下實上虛,過在足少陽、厥陰,甚則入肝。」而《靈樞.口問》則提
到「上氣不足,腦為之不滿,耳為之苦鳴,頭為之苦傾,目為之眩。」說明了相關的症狀,也點出了
相關的病機。
而對於眩暈的治療,早在《素問.至真要大論》指出「諸風掉眩,皆屬於肝」,就確立了辨證用藥
的主要理論基礎,到了漢朝醫聖張仲景的《傷寒論》提到「少陽之為病,口苦,咽乾,目眩也」以及
《金匱要略》也提到「卒嘔吐,心下痞,膈間有水,眩悸者…」等做出了許多補充。唐朝醫學家孫思
邈所著的《千金要方》首立專章「風眩」門來討論,金朝醫家劉完素所著的《劉河間醫學六書》認為
本病是因風火為患,元朝名醫朱震亨所著的《丹溪心法》提出「無痰不做眩」的理論,主張以「治痰
為先」。明朝著名醫家張介賓的《景岳全書》則提出「無虛不做眩」,並以治虛為主,這些理論以不
同角度闡明也齊全了眩暈症的病因病機,並呈現多元的治療。
臨床上會以辨證論治,依照不同體質分型來加以不同調理,下面是常見的體質分型:
1. 痰濕壅盛,上擾清竅:多見眩暈,頭重如裹,甚或如舟車晃動,改變體位加重眩暈,伴胸脘痞
悶,泛泛欲嘔,咳痰,口黏不欲飲食,神倦,舌苔白膩,脈濡滑。治療:健脾怯濕,化痰蠲飲。
常用處方:半夏白朮天麻湯、清震湯。
2. 濕熱中阻,上蒙清竅:多見眩暈,頭額重脹,四肢困重,脘腹痞悶,口苦黏膩,渴不欲飲,納
呆,小便黃赤,大便不爽,舌苔黃膩,脈濡數。治療:芳香化濁,清熱祛濕。常用處方:三仁
湯、藿朴夏苓湯。
3. 肝脾失和,肝陽上亢:多見眩暈耳鳴,頭痛且脹,情緒波動後加重,納穀不馨,少寐多夢,舌紅,
苔薄黃,脈弦細。治療:清肝調脾,潛陽息風。常用處方:天麻鉤藤飲。
4. 脾胃虛弱,清竅失養:多見眩暈,神疲乏力,氣短懶言,食慾不振,大便溏薄,舌淡,苔薄白,
脈緩。治療:補氣健脾,升運清陽。常用處方:補中益氣湯,益氣聰明湯。
5. 脾陽不足,寒飲上泛:多見眩暈頻作,伴有嘔吐,嘔吐涎沫,視物昏花,面青肢冷,大便溏薄,
神疲乏力,時有耳鳴,口乾不欲飲,舌淡苔白,脈沉遲。治療:溫化寒飲,健脾利濕。常用
處方:苓桂朮甘湯、澤瀉湯。
6. 脾胃虛弱,損及于腎:多見於中老人,眩暈,勞則加重,耳鳴重聽,腰膝痠軟,自汗盜汗,納
呆乏力,氣短懶言,寐少多夢,五心煩熱,咽乾口燥,手腳畏寒,小便頻數,舌質紅,少苔,
脈沉細數。治療:補益脾腎。常用處方:四君子湯、六味地黃丸加減。
吳太太的體質是屬於第六類,脾胃虛弱、損及于腎,也就是脾腎兩虛型,使用黨蔘、茯苓、白朮、
熟地、山茱萸、山藥、牡丹皮、澤瀉、懷牛膝、菟絲子、肉桂、仙茅、黃耆等藥材來調理,和西藥
常用的鎮靜藥物,前庭抑制劑、止吐藥物、內耳循環促進劑、類固醇等等,方向完全不同。中醫調理
是處理個人身體上最特殊的變化,也是中醫辨證的重點。經過2週左右的中醫調理,吳太太已經感受到
明顯的進步,發作的頻率及程度都有顯著的改善,又過了將近2個月左右的中醫調理,吳太太回診時說
「蔡醫師!沒想到我最近幾週都沒有發作了耶,中藥真是特別啊,不用鎮靜藥卻能使我整個身體都感
到安定,還好我當初有來找蔡醫師!」。
如果您有相關問題,建議您要尋求專業醫師治療!杏儒中醫關心您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