︱2025.03.13
︱點閱數:531

冠狀動脈心臟病,反覆發作真困擾

冠狀動脈心臟病,反覆發作真困擾

邱先生是人人稱羨的科技業,但是,長期高壓緊湊的工作伴隨的就是身體的不舒服,血壓、血脂都
持續吃藥控制中。兩年前的一次值班後,突然感到胸悶緊繃、胸痛、呼吸不順,到醫院急診才知道是
心臟冠狀動脈出了問題,經過緊急處置之後順利回家休息。


後來邱先生持續在心臟科拿藥及追蹤,不過,狀況也時好時壞。一年前一次明顯的胸悶、呼吸不順,
心臟科建議做心導管治療,做了氣球擴張術、也放了塗藥的血管支架,總算是解除了不舒服,不過,
因為使用顯影劑的關係,影響到了腎功能。半年前,邱先生又感到胸悶胸痛,心臟科建議他再次做
心導管,不過,邱先生因顧忌之前的副作用,不敢再做心導管了,於是在朋友介紹下,來診所尋求中
醫調理。


冠狀動脈心臟病,是冠狀動脈血管粥狀硬化變性最容易引起的心臟疾病。冠狀動脈主要是供給心肌
血液,當冠狀動脈發生粥樣硬化、失去彈性、管壁變厚或變硬、內腔逐漸變窄或堵塞,造成血液不易
流通,會讓心臟肌肉因為缺血而壞死。這是成年人最常見的心臟病,最常見症狀是胸悶、胸痛、呼吸
困難、臉色蒼白、冒冷汗、眩暈、噁心、全身無力等,但是有少部分病人,特別是老年人或糖尿病病
人,並不會感到胸痛,需要特別注意。如果反覆引起胸痛,或是出現大家常聽到的心絞痛或狹心症、
心肌梗塞,都是是常見的冠狀動脈心臟病,也是猝死的主要原因。
目前對冠狀動脈心臟病的治療,大家較常聽到像是氣球擴張術、裝支架、血管繞道手術等,均是堵
塞70%以上,症狀嚴重、不得不的侵入性治療。而對於10~50%的血管狹窄,則是需要穩定這些血管硬
化斑塊,不讓他們繼續長大,另外也要穩定血管內皮,避免進一步的受傷及發炎,降低新的動脈硬化
及斑塊生成。


中醫方面,冠狀動脈心臟病是屬於「胸痹」、「胸痞」、「厥心痛」、「真心痛」的範疇。最早的
描述見於《黃帝內經.靈樞‧五邪》篇指出:「邪在心,則病心痛」。在《黃帝內經‧厥病》篇提到
「真心痛,手足青至節,心痛甚,旦發夕死,夕發旦死。」描述了這種發病極快、病勢極猛的變化。
到了東漢的醫聖張仲景在《金匱要略.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治》提到「夫脈當取太過不及,陽微陰弦,
即胸痺而痛,所以然者,責其極虛也。今陽虛知在上焦,所以胸痺心痛者,以其陰弦故也。」這篇
是專門論述胸痹的病因病機、具體治療方藥,詳細透徹,理足方效。心居胸中,主陽氣,主血脈,今
陽氣虧虛,而致血脈瘀阻作痛,所以本病的基本病機是氣虛血瘀,氣虛為主,血瘀為標,心痛是胸痹
的表現,「胸痹緩急」也就是心痛時發時緩為其特點,其特點是陽微陰弦為主,以辛溫通陽或溫補陽
氣為治療大法,以補為通、以通為補,通補並用。


邱先生持續用西藥抗血小板藥物、降血脂藥物、降血壓藥物、β受體阻斷劑、血管張力素-醛固酮系統
抑制劑,甚至因為工作壓力大而使用抗焦慮藥,也因為胸痛而使用了胃食道逆流的胃藥、解痙孿藥,
胸悶、胸痛、呼吸不順、脅肋悶也還是時好時壞。
邱先生來看診時呈現心陽不振的表現,胸痛、胸悶、氣短、倦怠乏力、心悸、面色蒼白、怕冷、四
肢冷、舌胖有齒痕、苔薄白,脈沉細。中醫的治療與西醫不同的切入點,在於中醫並不是針對抗凝血
來處理,而是直接處理心血管的功能,採用扶陽救逆、益氣生脈法來調理,處方用桂枝、乾薑、黨蔘、
附子、白朮、茯苓、半夏、陳皮、全當歸、麥門冬、五味子、炙甘草,處方所使用的中藥材,都跟
活血化瘀無直接相關,透過扶陽救逆、益氣生脈法,陽氣通暢了之後,胸痛呼吸不順就逐漸平緩了,
隨著中醫調理的時間拉長,邱先生發作頻率明顯減少,程度上解減輕很多。大約經過了半年左右的調
理,邱先生都沒感覺到不舒服了,回診心臟科檢查都無異常了。邱先生說「中醫和西醫的治療真的是
完全不一樣,西醫就是一直針對抗凝血、抑制血小板、降血壓、降心跳,中醫則是慢慢讓心臟功能恢
復,真的是治本的方法較好喔!」


如果您有相關問題,建議您要尋求專業醫師治療!杏儒中醫關心您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