︱2024.03.07
︱點閱數:1876

喘喘喘!慢性心臟衰竭死亡率高

喘喘喘!慢性心臟衰竭死亡率高

邱先生有高血壓,一直都在心臟科控制,後來偶然出現胸悶、喘、疲倦、腳腫的情形,住院檢查才
知道是心臟功能變差了,也就是慢性心臟衰竭,除了代表心臟功能的射血分數(Ejection friction,
簡稱EF)只剩下38%之外,還有心律不整、冠狀動脈心臟病、二尖瓣閉鎖不全、三尖瓣閉鎖不全、第四
期慢性腎功能衰竭(GFR剩25)、肋膜積水等問題,經過2次心導管治療後,用藥物控制中。


邱先生來看診時說「心導管做了1年多,各種藥物也都有按時服用,但是我還是常常覺得疲倦、呼吸
喘,心臟科醫師說慢性心臟衰竭的死亡率很高,要我盡量配合治療。我不想就這樣一直疲倦下去,太
太說她在蔡醫師這裡調身體滿好的,就帶我找蔡醫師幫忙!」


根據統計,台灣每年大約有22000人因嚴重心臟衰竭住院,如果沒有好好治療,三個月內再住院率可
高達45~50%,一年的死亡率大約是33%,五年的死亡率則是接近5成,比癌症還要高。心臟衰竭是一種
持續性、進行性的疾病,是指心臟因為結構上、或功能上的異常,造成心臟輸出血量不足,無法供應
身體細胞需求時所產生的症候群。症狀可以是由心輸出量不足所引發的疲倦、虛弱、心悸、手腳冰冷、
尿量減少、頭暈昏厥…等,或由鬱血所造成的運動耐受力下降、呼吸困難、端坐呼吸、陣發性夜間
呼吸困難、異常咳喘、下肢水腫、夜間頻尿、腹水、黃疸、右上腹疼痛(肝鬱血腫大)…等症狀,其中最
主要的症狀就是「累、腫、喘」。


心臟衰竭,是屬於中醫「喘促」、「心水」、「心痺」、「心脹」、「心衰」等範疇。在中醫古籍
《黃帝內經‧素問‧痺論》中提到「脈痺不已,復感於邪、內舍於心……心痺者,脈不通,煩則心下
鼓,暴上氣而喘,嗌乾善噫。」這是最早的描述,指出由脈痺發展而成心痺病,常有心煩心悸、脈澀
等症,並且病情可能猝然加重,出現「暴上氣而喘」。


心臟衰竭的中醫病機是本虛標實,心陽虧虛為本,瘀血水停為標。心主血脈,血脈運行全賴心中陽
氣的推動,正如明代著名醫家李梃所著的《醫學入門》提到「血隨氣行,氣行則行,氣止則止,氣溫
則滑,氣寒則澀。」心陽虧虛,鼓動無力,血行滯緩,從而出現心衰。而中醫古籍《黃帝內經‧素問
‧生氣通天論》提到「陽氣者,若天與日,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,故天運當以日光明。」心屬火,為
陽中之陽,人體生命活動有賴於心陽的溫煦,心衰就是因為心陽氣虛,功能不全,血脈運行不暢,以
致臟腑經脈失養,功能失調。


邱先生的心臟衰竭是以氣促、肢腫、四肢欠溫為主,加上肋膜積水、冠狀動脈心臟病、高血壓、心
瓣膜疾病、心律不整等問題,另外還有疲倦、食慾差、夜尿繁多,舌質淡紅微胖有齒痕,舌邊尖有瘀
斑,苔薄白,是屬於中醫的陽虛痰瘀證型。先以溫陽活血化瘀為法,例如炙麻黃、制附子、生黃耆、
桂枝、淫羊藿、法半夏、川芎、當歸、枳殼、橘紅、甘草為主方,隨症狀變化加減調整用藥,另因為
邱先生是屬於高血壓性心臟病,多會兼肝陽偏亢,使用溫陽藥物時,須配合兼顧平肝潛陽,常用例如
草決明、石決明、鈎藤、龍骨、牡蠣等。當冠狀動脈心臟病控制不佳時,容易加重氣虛夾痰,痰瘀互
結,可酌用溫膽湯加味。且慢性心臟衰竭,多為久病體虛,治療上須注意要祛邪不傷正,不可濫用攻
伐,以免徒傷正氣,導致正氣難復、邪氣難除。經過幾個月的中醫調理之後,邱先生整體改善很多,
不只喘促幾乎很少發生了,腳腫消失、肋膜積水消失,已經可以輕鬆應對日常生活,心臟射血分數EF
也回升到50%也就是正常範圍的低標了,腎臟功能GFR也回升到65。邱先生高興地說「原來中醫調理也
是可以處理心臟衰竭的,早知道我就早點開始調理。」


如果您有相關問題,建議您要尋求專業醫師治療!杏儒中醫關心您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