︱2024.01.25
︱點閱數:1673

隨風而逝…脫髮的中醫治療

隨風而逝…脫髮的中醫治療

 王小姐從事業務工作,業績壓力無所不在,長期累積下來,逐漸出現焦慮、失眠、月經紊亂、皮膚出油、長痘痘、掉頭髮的問題。二八年華的王小姐,無法忍受掉髮的問題找很多方法,看了婦產科、皮膚科、醫學美容,吃的藥、擦的藥、生髮雷射…想得到的都會嘗試,但是,效果時好時壞。

    王小姐來看診時無奈地說「蔡醫師!我各種方法都有試過了,好像剛開始時有一些效果,但是後來就不明顯了。我想各種疾病應該都是和身體的狀況有關,如果只是一直針對外表處理,可能真正的問題並沒有完全解決,所以,我就想到來找蔡醫師用中醫調理身體,由裡而外來改善身體,一定會有幫助的。」

 

    掉髮脫髮的原因有很多,除了一般常知的遺傳因素之外,其它像是產後掉髮、內分泌問題、免疫紊亂、壓力、飲食、局部感染、局部頭皮傷害,某些藥物也可能會造成掉髮,例如口服A酸、某些抗凝血劑、高血壓藥物、甲狀腺藥物等。大部分是多元因同時造成的,所以處理上並不是單一治療可以解決。

 

    掉髮、脫髮在中醫方面,在中醫古籍《黃帝內經》中稱為「毛拔」、「毛墜」,在《難經》中稱為「毛落」,到了隋朝的《諸病源候論》出現了「鬼舔頭」的名稱,明朝的《外科正宗》則名為「油風」。中醫認為,毛髮不僅具有美化儀表的功能,也是體內氣血盛衰的外在表現,臨床上會以毛髮的顏色、數量、榮枯來判斷臟腑功能正常與否。

    在中醫古籍《黃帝內經》中提到「女子七歲,腎氣盛,齒更髮長…,五七,陰陽脈衰,面始焦,髮始墮。丈夫五八,腎氣衰,髮落齒枯。」這是腎氣和毛髮的相關。另外,「肺主皮毛,肺敗則皮毛先絕。可知周身之毛,皆肺主之,察期毛色枯潤,可以覘肺之病。」則是將毛髮和肺氣相聯結。清朝的《血證論》提到「瘀血在上焦,或髮脫不生。」說明瘀阻血絡,髮失所養而脫落。金代的《儒門事親》說「年少髮白早落,此血熱太過也。」則是油性掉髮及少年白髮的論述。東漢的《金匱要略》紀載「失精家,少腹弦急,陰頭寒,目眩,髮落。」說明精室血海空虛,不能互生而髮落。隋朝的《諸病源候論》說「冲任之脈,謂之血海,…,若血氣衰落,經脈虛竭,不能榮潤,故鬚髮毛落。」則是說明了最常見的血虛論點。另外也提到「人有風邪在頭,有偏虛處,則髮禿落,肌肉枯死,或如錢大,髮不生,亦不癢,故謂之鬼剃頭。」指出班禿發生的原因是局部偏虛而風邪乘之。清朝的《臨證指南》提到「濕從內生者,必旁潔酒醴過度,或嗜飲茶湯,或食生冷瓜果及甜膩之物。」說明恣食肥甘,損傷脾胃,濕熱內蘊,上蒸顛頂,侵蝕髮根而髮落,這也是油性脂溢性脫髮的主因。唐朝的《千金翼方》說「憂愁早白髮落。」憂思情志內傷,肝氣鬱結則髮落,說明和壓力及情緒有關。

    中醫治療上,就是以上述的病因病機來辨證論治,下面是臨床常見的體質分型:

  1. 肝鬱氣滯型:情緒波動大、煩躁、過勞、失眠、驚嚇等因素突然脫髮。三五成片、多少大小不定,頭皮光亮,脫髮範圍不定。舌紅苔薄白,脈弦細。治療:疏肝理氣,調理氣血。例如:逍遙散加減。
  2. 肝腎虧虛型:久病多虛,耗血傷腎,頭髮乾燥無光澤,稀疏或成片脫髮,頭暈耳鳴,腰膝痠軟,舌淡紅,脈細無力。治療:滋補肝腎,養血生髮。例如:神應養真湯。
  3. 血虛型:頭髮乾燥,稀疏無光澤,頭暈耳鳴,氣短,舌淡紅齒痕,脈細。治療:益氣補血生髮。例如:補中益氣湯、四物湯加減。
  4. 血虛風燥型:頭皮發癢較甚,頭屑多如雪花,抓之易脫,頭髮乾燥無光澤,頭頂部零散脫髮。治療:補血養陰,潤燥止癢。例如:養血潤膚飲。
  5. 肝火上炎型:頭油多如滲水,劇癢,頭屑黏膩汙穢,頭髮油膩,頭頂部頭髮稀疏無光澤,零散脫落,性急易怒,舌深紅胎黃膩,脈弦滑。治療:清熱瀉火。例如:龍膽瀉肝湯加減。
  6. 脾虛濕盛型:頭油多如滲水,劇癢,頭屑黏膩汙穢,洗不淨,頭髮油膩,頭頂部頭髮稀疏無光澤,零散脫落,疲累虛胖,舌淡苔白厚膩,脈濡滑。治療:健脾祛濕,化濁止癢。例如:六君子湯加減。
  7. 血瘀型:脫髮時間長,久治不癒,多為片狀或零散脫落,舌紫暗或有瘀斑,脈弦細澀。治療:活血化瘀生髮。例如:通竅活血湯加減。

    王小姐是屬於肝鬱氣滯型合併血虛型,除了頭髮的問題之外,還有失眠多夢、緊張、心悸、頭暈疲勞、手足心熱等症狀,使用加味逍遙散、歸脾湯加減來調理,飲食上戒油炸物、戒菸酒,適當運動調整作息,大約3個月左右掉髮即有不少改善,而其他身體上的小症狀也多有不少進步,精神好了,工作狀況也變好了,情緒也不再那麼緊繃,經過大約一年多的中醫調理,新生毛髮逐步增加髮量,掉髮帶來的外表問題也解決了。

    如果您有相關問題,建議您要尋求專業醫師治療!杏儒中醫關心您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