︱2025.08.07
︱點閱數:132

褥瘡別輕忽, 不當照護死亡率大增

褥瘡別輕忽,不當照護死亡率大增

 吳奶奶有多年的糖尿病和高血壓,一直都在大醫院拿藥控制,身體狀況還算不錯,每天都可以到處走走逛逛。不過,3年前發生心肌梗塞之後,身體各方面機能都明顯地變差,活動力也差很多,去年底還發生了中風,右手右腳偏癱。

雖然有外傭幫忙照顧,不過因為行動不便,加上慢性病引起的末梢循環問題,吳奶奶的左側臀部外側及左足踝出現了傷口,醫院說是壓瘡,也就是大家常聽到的褥瘡。換了全套的減壓套件、特殊敷料,也做了幾次的清創手術,推測可能是糖尿病的關係,傷口的進展不大。

    半個月前,剛做完清瘡手術的吳奶奶,遇到以前隔壁床的病友,病友告訴吳奶奶說他自從開始吃中藥調身體之後,身體狀況及褥瘡傷口都有明顯的進步,介紹吳奶奶也來杏儒找蔡醫師調身體。

 

    壓瘡,也就是壓力性潰瘍,其實就是大家常聽到的褥瘡。通常是因為身體有其他因素造成活動力下降,例如中風、臥床、坐輪椅、昏迷…等,長期固定的姿勢導致局部皮膚持續的壓迫,這個持續性的壓迫促使血液循環減少,組織就缺乏了氧氣和營養,所以細胞開始死亡,局部出現潰瘍,又因為血液供應不足,逐漸惡化成開放性、不癒合的傷口。

    一般來說,容易發生壓瘡的部位,就是比較沒有肌肉的部位,像是尾椎、腳踝、腳跟、手肘…最常見,其他像是臥床及坐輪椅病人時常壓迫的臀部、下背部、肩胛部位也很常見。剛開始時受壓迫的部位皮膚變紅或是出現瘀青般的顏色,但皮膚仍是完整的,還沒有破損;慢慢的受壓迫的部位皮膚已有缺損;之後逐漸變成整層皮膚受傷;最後,受壓迫的部位傷口傷害愈來愈深,影響到肌肉、肌腱、骨頭。而這些開放性、不癒合的傷口,可能因為細菌跑進軟組織層,併發出現蜂窩性組織炎,如果細菌跑到關節、骨頭裡,就會變成敗血性關節炎和骨髓炎,嚴重時甚至會演變成全身性的敗血症。因此,壓瘡也是依照這些來將傷口分級:

    第1級:皮膚發紅,變黑,經過30分鐘仍然一樣,外觀無缺損。

    第2級:皮膚有水泡、破皮或表淺性凹洞已經傷到真皮層。

    第3級:指皮膚層全部受傷深到皮下組織或脂肪。

    第4級:損傷嚴重或壞死性傷口,傷到肌膜、肌肉,甚至深及骨頭。嚴重的壓瘡會發生皮膚潰爛、膿瘡、敗血症、甚至需開刀清除或縫合。

 

    中醫方面,壓瘡,在中醫是屬於「席瘡」範疇,清代瘡瘍名著《外科真詮》描述「席瘡乃久病著床之人,挨擦磨破而成,上而背脊,下而尾閭。」多因久病氣血虧損,受壓部位氣血瘀滯,血脈不通,經絡阻隔,肌肉筋骨失養則潰腐成瘡。

    這類傷口的中醫辨證,首推陰陽,正如清代著名醫家陳士鐸所著的《洞天奧旨.瘡瘍陰陽論》說「瘡瘍最要分辨陰陽,陰陽不明,動手即錯。」癒合不良的慢性傷口,通常瘡面呈現晦暗或是蒼白,滲液清稀或如粉漿,瘡形平塌,傷口周圍寒涼,瘡面久不癒合,導致癒合障礙,同時伴隨神疲乏力氣少等全身狀態,這類傷口就被歸類為陰證瘡瘍,病機是陽衰陰虧,也就是陽氣虛衰,精血不足,邪氣壅盛。

    陰證瘡瘍傷口,主要和多種因素有關,瘡瘍成膿長肉耗傷氣血,氣血虧虛,加上如果患者有許多慢性病素體虧虛,則氣血生肌長肉功能低下,導致傷口不易生長,膿少清稀之象。中醫認為脾胃(消化系統)為後天之本、氣血生化之源,脾胃虧虛亦會導致潰後傷口生長速度減慢,出現久不癒合之陰證傷口。精血同源,氣血耗傷腎精(先天元氣),腎精虧虛則腎氣越虧,機體動力不足,生肌乏力,傷口久不收口。因此,氣血不足、脾胃虧虛、腎精虛衰構成了中醫慢性傷口陰證形成的病機。

    吳奶奶因為長年罹患多種慢性病,加上年紀大了,氣血虧虛,傷口就是呈現緩慢不長的情形,就是標準的慢性傷口,正如明代著名的中醫外科醫家陳實功,在其所著的《外科正宗》認為「邪之所湊,其氣必虛」,強調「是為疾者,房勞過度,氣竭精傷……以致真水真陰從此而耗散。既散之後,其臟必虛,所以諸火諸邪乘虛而入。既入之後,渾結為瘡。」所以,治療上必須「祛瘀生肌」和「補虛生新」,衍伸為後世治療的準則「祛腐、化瘀、補虛、生肌」。經過大約2個多月之後,傷口滲液終於出現鮮紅血水,又經過大約2個月後傷口深部新生長的肌肉、軟組織將膿液及分泌物向外推擠排出,傷口邊緣也出現一圈新長的皮,傷口瘡面縮小,又經過大約1個多月,傷口基本上已經癒合,周邊的肌肉彈性也恢復,壓痛感也消失了。中醫治療這類慢性傷口,是讓身體各方面的機能慢慢恢復,由內而外逐漸生長修復,需要有些耐心,只要熬過最剛始那段促進氣血恢復的等待期,傷口都是會慢慢生長縮小的。

    如果您有相關問題,建議您要尋求專業醫師治療!杏儒中醫關心您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