︱2022.11.24
︱點閱數:3409

小腿皮膚癢、顏色黑⋯竟是糖尿病沒顧好!醫:血脈阻塞嚴重將截肢

小腿皮膚癢、顏色黑⋯竟是糖尿病沒顧好!醫:血脈阻塞嚴重將截肢

李奶奶是多年的糖尿病患者,隨著年齡老化,血糖的控制明顯地變差,每次回診新陳代謝科時,醫師都嘗試要調整藥物來改善血糖,但血糖起伏還是很大。偶然間,她發現兩腳的感覺慢慢變遲鈍了,小傷口也變得不容易癒合,雙腳容易冰冷,小腿的顏色也越來越暗沉,就好像卡了一層斑似的,越來越明顯。

 

李奶奶來看診時,拉起褲管露出小腿並自述,大醫院的醫師說這是因為糖尿病造成的皮膚病變,不但顏色變黑、傷口不容易癒合、皮膚容易癢,也容易細菌感染、黴菌感染,只能反覆擦藥來做症狀處理,不過效果也不太好。

 

糖尿病皮膚病變症狀

杏儒中醫診所院長中西醫師蔡易昌表示,糖尿病皮膚病變(Diabetic dermopathy),是因為高血糖造成皮膚的一連串變化,控制不良的血糖會破壞神經、血管內皮。最常聽到的就是造成血管病變、神經病變,感覺會變遲鈍,局部的循環變差,除了會出現麻、刺、痛、皮膚乾裂、感覺異常,也會因為肌膚血流量減少,進一步會對肌膚膠原蛋白的影響,都會導致肌膚出現質感及外觀的轉變,甚至傷口難以癒合。

 

例如:下肢皮膚臘樣光澤、萎縮、毛髮減少、腳趾溫度變涼、腳指甲變形,腳抬高時變蒼白、放下時膚色斑駁,皮膚變薄變乾,進而造成脫屑、龜裂,而這些小裂隙都成為病菌及黴菌的溫床,感染、蜂窩性組織炎、敗血症、不癒合的傷口,嚴重時會導致截肢。

 

蔡易昌指出,李奶奶小腿的黑斑樣變化,就是因為提供給局部組織養分及氧氣的小血管受損,因而在小腿上出現淡棕色的橢圓形或圓形脫屑斑塊。

 

氣血不足使傷口難癒

糖尿病皮膚病變,在中醫是屬於「脈痹」、「皮痹」的範疇,是屬於本虛標實的證型,脾腎虧虛為本,寒濕外傷為標,由虛致邪,邪實加重氣血運行而致瘀,由瘀變損,寒、濕、熱諸邪乘虛犯絡,陽氣不足,寒濕入絡,血瘀不暢,氣血凝滯,經脈阻塞,閉塞不通,氣血失養則足厥,導致撞傷久久不癒、或是傷口難以癒合。

 

最早在中醫古籍《黃帝內經.素問.痹論》,就提到這種主要以血脈症狀為主的痹證,也就是「血凝而不流」,並指出證見皮膚變色,皮毛枯萎,肌肉頑痺等。而「脈痹」影響的範圍並不是只在血管,而是包含經脈、絡脈、經別、經筋、皮部、孫絡,在中醫氣血運行受阻的情形下,相關的部位都會越來越嚴重。

 

清朝名醫張璐所編著的《張氏醫通》提到:「皮痹者,即寒痹也。邪在皮毛,癮疹風瘡,搔之不痛,初起皮中如蟲行狀。」清楚描述了皮膚病變的相關症狀。另外,清代醫家何夢瑤所著的《醫碥・痺》提到「血脈不流而色變」,對脈痺提出了病機的闡述,並且指出「外感之風寒濕能痺,豈內生之寒濕獨不痺乎?」認為內生之瘀血、痰飲亦可致痺,又說「死血阻塞經隧,則亦不通而痺矣。」使脈痹的各項理論更加全面。

 

中醫改善皮膚血液循環

蔡易昌表示,中醫治療上,並不是單純用活血或是血管擴張的方法,綜合古人論述,認為本病發病有內外之因,外因有寒濕、熱毒之異;內因有實邪之阻痺,如寒痰熱毒,有正虛瘀痺,可因氣血陰陽之虛而致。

 

病位以肢體血脈為主,其病機主要在於血凝不流,血脈阻塞。加上多數糖尿病患者罹病多年,幾乎都有相關慢性病,久病必虛、久病必瘀,加上久病的氣虛、血虛、陰虛、陽虛等體質,因正氣虛引發許多內生的病理產物,如血瘀、痰濁、痰瘀互結及瘀濁化熱生毒,並因為本虛抵抗外邪能力弱,容易感受風、寒、濕、熱、毒邪等侵入,造成脈絡痹阻。

 

中醫調理就必須針對不同體質及臨床病程,加入針對性的藥物,像是在益氣養陰的基礎上酌情加入溫經祛寒藥物,使陽氣通暢,寒濕消散則血流暢行,氣行則血行,血行除了可以達到益氣活血功效,另一方面可以使氣血送達遠端,增加局部微循環,也可以開啟袪腐生新的效果,改善局部皮膚的膠原蛋白新生,不但可以改善皮膚及循環問題,也同時可以解決反覆感染的困擾。

 

蔡易昌說,經過一段時間的調理,李奶奶回診時高興地露出小腿,原本暗沉的膚色已經改善,龜裂及反覆感染也幾乎沒有了,她高興極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