︱2022.10.20
︱點閱數:3826

壓力大亂吃「上腹劇痛」恐膽囊炎作怪!中醫調理脹氣、結石免手術

壓力大亂吃「上腹劇痛」恐膽囊炎作怪!中醫調理脹氣、結石免手術
 

洪太太在外商公司工作,快速緊湊的工作步調加上一切以績效至上的氛圍,壓力極大,通常都是在忙碌中快速塞完一餐。她時常感到上腹悶痛,在靠近右上腹的地方,尤其是吃飽飯後會特別明顯,也會出現打嗝、灼熱感,所以,一直都是在家醫科拿胃藥吃。

 

有一天公司聚餐後,她感到右上腹疼痛加劇、嘔吐、冒冷汗,被同事送到大醫院急診才發現是膽囊發炎。原來一直困擾她的並不是胃病,而是膽囊炎,膽結石合併膽囊的慢性發炎,才是一切的真兇。

 

出院後,洪太太到中醫看診時說:「急診時,醫師建議,若要一勞永逸就是開刀把膽囊切除,要不然會反覆發作。但是我詢問家醫科醫師,原來切除膽囊後幾乎都會吃完飯就拉肚子,這個後遺症我沒辦法接受。」才想找中醫調理身體,希望改善慢性膽囊炎和膽結石。


膽囊炎病因、症狀變化

杏儒中醫診所院長中西醫師蔡易昌表示,膽囊位於肝臟下方,主要功能是儲存肝臟製造的膽汁,在進食之後會排出膽汁到小腸幫助消化,而膽汁主要是幫忙消化油脂類食物,所以一旦吃進富含油脂的食物,膽囊就會努力收縮排出膽汁。

 

膽囊炎的症狀大多和長時間的空腹、飲食時間不規律、忽然吃到油膩食物有關。大部分初期、或是慢性膽囊炎的症狀可說是千變萬化,常常被誤以為是胃部不舒服,通常是到了較嚴重時,才會開始注意到右上腹部不舒服,甚至痛到背後,肋骨邊緣疼痛等,若患者很耐痛時,常常會合併發燒、嘔吐、全身虛弱才來到急診就醫。

 

蔡易昌表示,慢性膽囊炎,在中醫是屬於「脅痛」、「膽脹」的範疇。最早在中醫古籍《內經.靈樞.脹論》提到:「膽脹者,脅下脹痛,口中苦,善太息。」和臨床上膽囊炎、膽結石的症狀相符合。

 

 

中醫治療主症「脅痛」、併發症「黃疸」

東漢的醫聖張仲景所著的《傷寒論》則有「脅下硬滿,乾嘔不能食,往來寒熱」,以及「結胸熱實」、「心下痛,按之石硬」的症狀描述。到了隋代,由太醫博士巢元方所著的《諸病源候論》提到:「脅下滿痛,而身發黃。」說明「脅痛」是其主症,而「黃疸」是其併發症。

 

在中醫特有的臟腑理論《靈樞.本輸》提到:「膽者,中精之府。」而《難經.四十二難》說:膽內「盛精汁三合。」是說明膽有貯存膽汁的功能。膽汁是由肝的精氣所化生,如《東醫寶鑑》說:「肝之餘氣,溢入於膽,聚而成精。」所以,膽腑主要就是輸送膽汁以傳化水穀,以通降下行為順。凡是情志怫逆、寒溫不適、嗜食肥甘、蟲積擾動等因素,均能誘發。

 

蔡易昌說,慢性膽囊炎在中醫的病因病機理論中,是屬於本虛標實、虛實夾雜。實證以氣滯、濕熱為主,症見脅肋疼痛,走竄不定,甚至引及胸背肩臂,噯氣脘痞,情緒善怒,是屬氣滯痛;症見右斜或上腹部疼痛,拒按,口苦咽乾,小便黃,大便乾結,是屬濕熱痛;而虛證多為陰血不足,脈絡失養,症見其痛隱隱,綿綿不休。

 

蔡易昌補充,慢性膽囊炎治療上,以疏肝和絡為基本治則,結合肝膽的生理特點,實證宜用理氣、清利濕熱之法,虛證宜補中寓通,採用滋陰、養血、柔肝之法。

 

經過一段時間的中醫調理,洪太太的膽囊炎都沒有再發作,連平時的脹氣也都消失,經過肝膽腸胃科醫師檢查,發現膽囊的發炎狀況已經消失,連膽囊內的結石也減少許多。她回診時高興地表示,不必手術而症狀又可以改善這麼多,感到很開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