︱2021.06.03
︱點閱數:1157

華陀替關羽刮骨療毒 治的原來是骨髓炎

華陀替關羽刮骨療毒 治的原來是骨髓炎

在《三國演義》中,關羽攻樊城,放襄江水淹魏國七軍,擒于禁、斬龐德,威震天下。後來被曹仁五百弓弩手,亂箭射中右臂,翻身落馬。在中國正史上名列二十四史的《三國志‧蜀書‧關羽傳》記載「羽嘗為流矢所中,貫其臂,毒入骨,後創雖愈,每至陰雨,骨常疼痛,便伸臂令醫劈之」,也才有後來的華陀替關羽刮骨療毒,談笑弈棋飲酒食肉,全無痛苦憂懼之色。

到底華陀替關羽刮骨療毒,是在治療什麼呢?

在史書及野史上都記載是因為中毒箭所致,其實依照描述的症狀「每至陰雨,骨常疼痛」以及多次「箭瘡崩裂」的紀錄,參酌考古出土的漢代青銅三角箭鏃,這時期的箭頭都是金屬製的,帶倒鉤,一旦射得較深,取出箭頭必須剜肉傷骨,而且是在戰場上,缺乏及時的清創處理,都是直接把箭拔起來,箭頭上如果有髒東西,比如鐵鏽、泥土,甚至是有毒物質,其實在現代來看,就是傷口的感染,也就是骨髓炎,而傷口反覆不癒,進一步演變成為慢性骨髓炎。

慢性骨髓炎不只是感染 也是缺血性疾病
杏儒中醫診所院長蔡易昌中西醫師表示,慢性骨髓炎,是骨髓炎反覆發作,造成傷口難以癒合的病症。它是很棘手的問題,因為局部的環境已經和剛感染時的急性期完全不一樣了。經過急性感染而沒有在第一次完全處理好,細菌會進入更深處,膿液可能積聚在骨髓腔,造成骨頭缺血並迫使細菌進入血管及骨頭腔隙中。當慢性感染繼續進行時,肉芽組織會轉變為緻密的疤痕,在感染部位的周圍形成一層無法穿透的障礙,所以慢性骨髓炎不只是一種感染疾病,也是一種缺血性疾病。

骨髓內感染發炎後增生的滲出液會增加骨髓內的壓力,滲出液就有可能會將致病菌帶到骨皮質以及骨膜,進而造成骨膜上的血液循環遭受阻斷,而使得骨頭壞死。因此,傳統上對細菌有效的治療,對慢性骨髓炎的效果都是不好的!

慢性骨髓炎,在中醫後來多歸類於「骨癰」、「附骨疽」、「朽骨疽」的範疇。在古代,人們對不同部位的癰疽有不同名稱,在中醫古籍黃帝內經《靈樞第八十一•癰疽》提到「發於肩及臑,名曰疵癰。其狀赤黑,急治之,此令人汗出至足,不害五臟。」把關羽的上臂骨髓炎稱為「疵癰」。另外,清朝的太醫吳謙所著的《醫宗金鑒‧外科心法要訣》提到「肩疽癰發正肩中,疽硬黑陷癰腫紅」及「此疽生于肩中廉,屬三焦、膽二經,紅活高腫,一名疵癰,堅硬平塌,為肩中疽。」

治療骨髓炎 是一場長期抗戰
治療方面,在明朝的骨外科名著《外科正宗》提到「由瘡潰久不收口,乃氣血不能運行至此,骨無榮養所致。細骨由毒氣結聚化成,大骨由受胎時精血交錯而結,日後必成此疽也。」明確指出氣血運行對於癰疽的重要性。清朝的外科名家王維德,治癰疽主張論陰陽,辨虛實,在他所著的《外科證治全生集》中,提出治療的三要點:第一為開腠理「腠理開,紅癰解,毒即消,白疽解,寒立愈」;第二為溫裡「諸疽白陷者,乃氣血虛寒凝滯所致」、「世人但知一概清火以解毒,殊不知毒即是寒,解寒而毒自化,清火而毒愈凝。然毒之化必由膿,膿之來必由氣血,氣血之化必由溫也」;第三為滋補「氣血不充,不能化毒成膿也……陰血乾枯,非滋陰溫暢,何能厚其膿漿?」這也可以說明,為什麼有些慢性骨髓炎患者,不論抗生素用多強,效果都是有限,但是只要加上中醫調理之後,卻又會讓療效明顯改善。

(文章授權提供/杏儒中醫診所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