︱2007.09.12
︱點閱數:14392

中醫治療 - 股骨頭缺血性壞死

中醫治療 - 股骨頭缺血性壞死

【蔡易昌中西醫師 杏儒中醫診所院長】

 

股骨頭缺血性壞死,早期簡稱為AVN,比較詳細的名稱是avascular 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,由於名稱混亂,目前則統一稱為INFH(ischemic 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)臨床研究顯示,由於股骨頭鄰近關節面組織的血液供應受到破壞,而造成股骨頭缺血壞死,逐漸形成關節面塌陷、變形。

 

 

 

造成血液供應受損有兩大因素:創傷性和非創傷性兩大類
創傷是本病發生的最常見原因,因各種創傷造成局部血液供應受影響,進一步形成股骨頭缺血而壞死塌陷,其中又以股骨頸骨折及髖關節脫位最為常見。而非創傷因素如:酗酒、使用藥物(如類固醇)、慢性肝病、糖尿病、高尿酸血症、高脂血症、抽煙、化學治療、放射治療、懷孕、紅斑性狼瘡……等容易造成循環受阻或高凝血現象的疾病。

 

 INFH患者可能在出現症狀之前5年左右,問題就已經存在,像是關節活動度降低、走路卡住感、而通常患者是從疼痛才開始注意到。而醫學影像上的發現通常在症狀出現數月或數年後才開始。

 

 股骨頭缺血性壞死,中醫古稱『骨蝕』、『髖骨痺』、『骨痿』,在中醫聖經『皇帝內經』<<素問‧刺節真邪論篇>>中提到『病在骨,骨重不可舉,骨髖酸痛,寒氣至,名骨痺』,是文獻中最早對於本並的症狀描述。

 

    <<諸病源候論>>則詳細說明了INFH的疾病過程,說明『血氣隔絕,不能周榮』,致使氣血瘀滯,痺阻不通,筋脈失于溫煦,久之則股骨頭壞死。

 

 

中醫認為治療尚可依臨床症狀歸類為四大類:

一.    氣血瘀滯:此證型在創傷造成最常見。髖部脹痛或刺痛,痛處固定不移,久坐久臥或勞累後疼痛加重,適當活動後疼痛減輕。舌質略黯,脈沈弦。

治療:以活血祛瘀,行氣止痛為主。常用藥物如:桃仁、紅花、五靈脂、牛膝、杜仲、獨活、木香、三七等。


二.  肝腎虧虛:髖部疼痛較輕,時輕時重,活動後加重、休息時減輕,患肢肌肉萎縮、乏力。健忘失眠,自汗盜汗,五心煩熱,舌質淡、苔薄白,脈細澀。

治療:以滋補肝腎,壯筋骨為主。常用藥物如:熟地黃、山茱萸、茯苓、枸杞紫、菟絲紫、知母、黃柏等。


三.  濕熱痰火:髖關節疼痛、下肢沈重,煩躁,舌質紅、苔黃厚,脈弦滑數。

治療:以清熱和中化痰為主。常用藥物如:連翹、山楂、神麴、茯苓、半夏、萊菔子、陳皮等。


四.  肝火留筋:口乾口苦,髖部疼痛,小便短赤,舌紅苔黃,脈弦數。

治療:以清肝利膽,瀉火通絡為主。常用藥物如:龍膽草、山梔子、黃芩、柴胡、車前子、生地黃、澤瀉、絲瓜絡、威靈仙等。


目前臨床上,股骨頭缺血性壞死除了太晚期的患者,骨頭崩塌嚴重、甚至已經造成續發性退化性關節炎者之外,加入中醫皆可得到不錯的療效,本診所長期和台中榮民總醫院骨科合作,利用中西醫結合,幫助病患得到最好的治療成效!